close




書封上這麼寫著:太想擁有幸福,是很糟糕的事。


所以這是一部描寫追求幸福的小說?倒不是。也不似書名所引發聯想到的德國當代


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麥克安迪的《默默》中奇特小主人公默默的童話寓言。這實則是


部寫實到令人心痛又充滿哲理的黑色幽默小品。


在故事引人入勝之前,作者羅曼.加里的生平首先引起我的好奇──本名羅曼.卡


什夫,出生於立陶宛,十四歲定居於法國尼斯,曾任職外交官,於1956年以《根深


柢固的天性》一書,拿下龔固爾文學大獎──法國最具威望的文學獎,同一作家一


生只能得一次──曾寫過劇本,並執導影片的羅曼娶了女演員為妻,1979年妻子自


殺,隔年他在巴黎自殺,並於遺書中坦承自己化名「埃密爾.艾加」寫下三部暢銷


小說,其中《雨傘默默》並於1975年奪得龔固爾文學大獎。羅曼.加里因此成了史


上唯一二度獲獎的作家。幾十年後台灣讀者有幸認識這位傳奇作家,又怎能錯過他


的佳作。


 


小男孩默默今年十歲(但這不是他的實際年齡),從有記憶以來就居住在 羅莎 太太


的七樓無電梯公寓裡。每同一時期通常會有六、七個妓女的小孩,在這裡由 羅莎 太


太照顧,有時妓女們不再來探望小孩了──像默默便是其一── 羅莎 太太只能靠政


府發給小孩的補助金過生活,因為她不忍心將這些孩子交給救濟機構。


羅莎太太是出生於波蘭,二次大戰納粹集中營倖存的猶太老婦人,由於曾遭法國警


察半夜逮捕的經驗, 羅莎 太太長年在恐懼中度日。日漸衰老、身體功能逐漸退化的


羅莎 太太,再難支撐自己 九十五公斤 體重的負荷,終於無法再上下樓了,也難擔負


照護幼童的責任。


默默與 羅莎 太太都意識到,兩人終將相依為命、彼此照顧……,直到一位怪異的先


生出現,手持一張泛黃的收據,聲稱要來帶回十一年不見的兒子……。


 


闔上書,感到有股隱隱的哀傷,結局讓人想到《少年小樹之歌》。相較於兩本書中


的主人公其實都有一個特性,與其說他們都虔信大自然的生存法則,不如相信他們


降服於大自然的力量,不同的是,屬天然純淨派的小樹兒儼然與大自然融為一體;


默默卻在骨子裡想與大自然法則奮力一搏──書中當默默目睹錄製影片幕後配音的


工作人員呈現影帶倒退的畫面時,腦中便開始勾勒出幸福的倒反世界。這看似作者


天外飛來一筆的小插曲,並以輕描淡寫的筆觸來強調默默吊兒郎當的天馬行空,卻


道盡社會邊緣人的無奈與辛酸,以及扭轉命運的想望,最是全文令我深思且感慨的


一段。


 


一部透過一個阿拉伯小男孩的清澈眼睛,解讀社會底層人士在縫隙中求生存的小


說,背景則是我們以為的全世界最浪漫的國度:法國,讀來不僅諷刺更具批判性。


它不似我們較為熟悉如貧窮的印度、受戰火所苦的中東國家的故事──為生活的每


一天搏命演出,赤裸裸地呈現命運的悲苦──從默默過於早熟又難藏稚氣的童言童


語,我們甚至讀不到任何難以維繫生活的困苦,卻時時有股搖搖欲墜的不安全感,


那種不知何時會垮下的隱憂,隨著 羅莎 太太的身體狀況,越沉越深。最後,我們不


得不和默默有同樣的疑問:一個人到底能不能沒有愛地活著?


 


 




羅曼.加里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圖片載自網路


 



本文同時發表於:布布為營.書影為林
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