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 


人類最深沉的悲慟莫過於死別,其中尤以白髮人送黑髮人最具毀滅性。如何走出悲


傷?也許不是時間能治癒的。時間的流逝;歲月的沖刷,未必能將巨慟的記憶模


糊,因為悲傷不會自行離開。療癒,也未必能讓人忘掉悲慟,而是教人如何與之共


處,如何將尖銳痛苦的記憶,轉化為溫暖的回憶;如何於痛不欲生後,在苟延殘喘


間找到活下去的動力。


本書為作者安.互德以個人經歷所寫下的半自傳體小說。互德五歲的女兒因鏈球菌


感染猝死,這突如其來的重擊,讓她在兩年期間無法閱讀與寫作,最後從學習編織


得到撫慰,並透過一針一針的碰撞交織找回生命的節奏……


瑪莉在唯一的女兒因腦膜炎死後,生活再無任何意義,以往閱讀、寫作所能帶來的


慰藉與從中獲得的智慧昇華,如今全喪失了功能。經母親安排她來到艾莉絲的編織


坊,從織圍巾開始學習,並加入每星期一次的編織同好會。專心數著針目、穿插不


同顏色的紗線,能讓瑪莉短暫地進入繽紛的編織世界,然重回現實的一景一物仍舊


讓她心如刀割,不能隨著丈夫狄倫藉由工作的投入轉移悲痛,更拉長了彼此的距


離,夫妻倆漸行漸遠。


編織固然能填補瑪莉空虛寂寞的日子,卻未能讓她勇於面對自己的悲劇,直到她從


編織同好會成員一段段的人生遭遇中碰觸到相似的苦痛,看到大家透過編織得到心


靈的慰藉,並重拾繼續走下去的勇氣……。


 


雖是以作者的親身經歷所寫的療癒故事,實是一部相當典型的女性小說。書中多位


編織者的人生故事──無論是為人母痛失愛子;因自己的疏忽所釀成的悲劇;遭性


侵並被殺害;或與病魔纏鬥、苦等捐贈者的換心手術…等,無不以女性角色深藏內


心的黑暗面為結構,即便鋪陳上顯得刻意與戲劇化,然似有隱喻的編織術語與技法


卻巧妙地使故事的串連更具流暢性,閱讀過程不僅讓人有一股想立刻報名學編織的


衝動,同時也讓讀者萬分讚嘆於女性的勇氣與韌性。


 


回歸無可避免的本書主題──悲傷,就承受度而言也因人而異,有人從此一蹶不


振;有人極力尋找解救自己的方法。有時外來的關懷與安慰、正面思考的鼓勵,往


往只會讓悲者更自憐更怨世;更無法忍受別人感受不到的痛,此時周邊人的不幸遭


遇,反倒提醒自己不是遭世界遺棄的唯一,而較能釋懷,所以才會有人說:在你因


不如意而怨天尤人時,到醫院走一遭,會更懂得感恩。


將悲傷的議題延伸,從另一個角度我們能看到悲劇帶來的家庭影響。夫妻因喪子而


造成婚姻破裂的個案比例很高。家中快樂的泉源枯竭;維繫幸福的線軸斷了,原本


相互撫慰的夫妻,終究難抵長日沉浸在悲痛的侵蝕,倘若兩人脫離悲傷的步調不


同,要繼續走下去將面臨極大的挑戰。書中瑪莉與狄倫便是一例,一個已不相信未


來的人生還有快樂可言;一個不願放棄追求快樂的機會,這又是人生的另一項考



 


 


 


 


本文同時發表於聯合文學udn-城市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