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 


在台灣書市,戰爭小說極為冷門,撇開歷史、神話的戰爭英雄故事;科幻、末日之


戰的虛構除外,讀者的選擇性相當有限,要讀到上過戰場的作者拼湊記憶、還原事


實的寫實小說更是難得。於2012年榮獲英國《衛報》首作獎的《黃鳥》,同時也進


入美國國家圖書獎文學類決選,並登上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。於是我不禁懷疑。


此刻(記文同時)美國總統正極力爭取國會支持攻打敘利亞,但不僅反對聲浪四


起,民眾也佔六成反戰。他們,也許都讀過《黃鳥》……。


 


離出征的日子越近他們變得越親近。出發前家人最後一次到營區相聚,莫非的母親


很高興兒子入伍不久就結交到能彼此照應的朋友。他要巴特好好照顧莫非,並答應


她:一定會把他平安地帶回家。巴特一口答應,只因為不想讓她太難過。但這承諾


何其沉重。莫非死了,那年他十八歲,巴特二十一歲……。


像場巡禮儀式,每年秋天來攻打一次這個城鎮,藉由血腥的列隊行進宣示季節的變


換。彼此開槍炸掉部份肢體後,村民一如往常地在遮陽篷下喝茶,巡行過街的美國


大兵會向將於幾年後的秋天與他們打仗的孩子們丟糖果……。


在與記者隨行的攝影師的閃爍燈光下,上校確認鏡頭對準他時,收起笑容掏出一張


紙開始唸著,他提醒弟兄們:馬上要受命以善為名行極大的暴力以達正義之實……


,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回去……,但你們會有一些人不能跟我們回去。如果你死了,


……,你們的家人會得到表揚。……。我不能跟你們一起去,但我會一直在指揮中


心跟你們聯絡。幹掉他們。


 


戰爭是人類發揮動物原始本能的過程最常幹出的荒謬蠢事之一,它卻總是被稱為通


往文明的必經之路。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,很難想像日子裡會有戰爭。誰相信有一


天阿共仔會真的打過來。就連那長得像頭蠢豬的金正恩嚷嚷著要開打,也絲毫並不


影響南韓人的生活。所以在三年前正式結束長達數年的伊拉克戰爭,在我們眼裡則


只是偶爾出現的新聞畫面,很難讓人感受到它真的打過。


然而,即便「戰爭」是從書裡讀來的,它帶來的心痛確是真實的。


閱讀《黃鳥》,腦中時不時出現《西線無戰事》一書的場景。兩部小說的戰場雖然


時隔八十多年,儘管科技變化、武器精進,戰爭還是同一回事。兩書都不以戰情報


告式的作戰記錄來呈現,而是著重於士兵的心理層面;人性的脆弱與戰爭的殘酷,


更不可少的是死亡的議題。有別於雷馬克筆下一群來不及長大的小兵,《黃鳥》的


主人翁巴特則以回顧倒敘,一點一滴陳述生命被掏空的過程,彷彿驗證了《西線無


戰事》開頭的獻詞:「他們雖然躲過了砲彈,卻被這場戰爭所毀滅。」


 


凱文.鮑爾斯在2004年於美軍服役期間被派往伊拉克戰場擔任機槍手,本書多少有


他自傳性的記錄。書中一段對打仗的貼切描繪最令我印象深刻:「就像一場車禍。


在你知道即將撞上另一部車的那一瞬間,心裡覺得非常無助。……你一點辦法也沒


有,死亡,只有上門與不上門兩種。……就像撞車的那一剎那,只不過在戰場這種


感覺會拖他媽的好幾天。」這是我讀過最貼近也最能感受到死亡的描述,我相信騎


過機車或開過車的人,都曾有過這種恐怖經驗。書中就死亡的探討相當深入,讓我


一讀再讀,感觸極深。以前對「自殺」的片面了解與不諒解,也從巴特的內心深處


窺探出一點同理來,原來在不想清醒與想自殺之間只有一條細線…。唯有曾與死亡


有相當接觸的人,才能有如此深刻的體悟,戰爭確是走向死亡的捷徑。


 


 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