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 


如何定義「壞掉的人」?一生毫無成就、終日混吃等死?這般形容比較貼近「失敗


的人生」──當然,「成就」的衡量標準,又是見仁見智,我個人以為人類一生中


最大的成就莫過於有能力回饋社會,這看似離題,但確是讀完本書最終回歸的問題


──壞掉的人該是不完全失敗的人,只是他們在串連人生的某個環節出了問題,導


致運作失常,換句話說,他們並不符合一般要求(違背社會的期待),自己亂了套


脫軌演出……。


 


「尼歐」──父母離異,哥哥住在精神療養院,「家」是一間附屬關係人偶爾回來


看看的房子──從社會學研究所休學,大學起兼家教,當完兵後持續以此為生,童


貞並獻給學生家長。生活百無聊賴,偶爾灌下一瓶高梁以解漫長一天的苦悶,多數


時候以充氣娃娃珍妮佛為洩慾工具。


尼歐的唯一朋友阿威正就讀歷 史系 博士班,每天跟尼歐約了同一家餐館用餐,十年


如一日。暗戀博士班的學姐,卻不小心發現她的秘密……


阿威的學姐自稱崔妮蒂,幼年時父親過世,母親改嫁後,成長期與奶奶同住。除了


過年回去跟母親一家人過幾天家庭生活,奶奶過世後便失去「家」的她,獨自在都


市生活,時不時得應付母親的來電索款。每年寒暑假的另類生活型態,則是到陌生


的鄉下當兼職妓女。


 


在閱讀本書的過程教人聯想到「垮掉的一代」之經典作:傑克.凱魯亞克的《在路


上》,兩者都以世俗眼中某些思考零件壞掉的人為故事人物,然而小說的呈現又是


如此不同,甚至完全相反。《在路上》似公路電影的播放節奏,我們看到的是一群


行動派的嬉皮,從放縱與墮落的逐夢過程中探索自我、體驗生命。而《壞掉的人》


則有如場景不多的舞台劇(有時更像齣默劇),它反映出現代社會的病態──高學


歷知識份子的何去何從。幾個三十來歲的男女,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立身之地,沒


有夢想、不思未來,無法從自我意識中看見存在的價值,甚至未曾努力讓自己不壞


掉。作者黃崇凱更狠心地一路悲觀到底……。


 


闔上書,我想到的是沙林傑的《麥田捕手》一書裡的主人公荷頓,同樣是世代局外


人;同樣地悲哀、寂寞;同樣恨透了世界並未善待他們,但我們看到了荷頓內心的


矛盾衝突:他總想著在冰天雪地的紐約中央公園裡池中的鴨子哪裡去了。他唯一想


做的事,是將來在一大片麥田的懸崖邊當個捕手,以便抓住在遊戲中不慎踩個空的


孩子。此刻的荷頓是個未成年的男孩,相較於《壞掉的人》,除了人物年齡有倍數


差距;荷頓內心的矛盾衝突不僅勾勒出未來的夢想藍圖,也讓讀者一眼看出這矛盾


衝突正來自同理心──此不也是本書中二十一世紀的知青所欠缺回饋社會的基本要


素,這殘酷的結論確是令人憂心的事實。


追根究底這值得深思的問題,我們將發現現代年輕人之所以缺乏同理心,除了教育


失敗,使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即不曾懷有感恩的信念,長大後更不會有精神信仰,從


而所作所為的思考點皆始於自私自利。一個人如果認為任何好處都是他/她應得的,


如何懂得付出與回饋之間的平衡關係。然而,在我們責備這新一代之前,是否想過


罪魁禍首豈非我們這一代父母,誰敢說需要再教育的不是我們,有多少人不正是書


中出現的那些壞掉的父母……。


 


 


 


 


本文同時發表於聯合文學-udn城市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