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getImage    

 

看似玩語言遊戲的一本書,是作者溫又柔集兩篇中篇小說的第一部作品,其中〈好來好去歌〉更以「用日文寫作的台灣人」身分獲集英社昂文學獎佳作。三歲移居日本的作者,就其特殊的外國人成長背景,透過文字道盡新移民的喜怒哀樂。與其視之為小說,倒更像她記下切身經歷的回憶錄,寫來時而有趣時而惆悵,其溫馨柔順的筆調果然文如其名…。

〈好來好去歌〉中十八歲女孩張緣珠與〈來福之家〉的主人翁──剛考取中文專科學校的許笑笑,都是從小就在日本成長的台灣小孩,父母中文、台語、日語混音雜錯的日常交談;取了個中國名字卻由日文發音使用;同學看她似外國人,她卻覺得自己更像日本人,在這混沌不清、身分不明的環境長大,除了感到格格不入,更想找出自我的定位與身分的認同……。

 

作者從語言切入移民生活的困擾與樂趣;以名字的日文漢字與中文的發音發展出一連串的驚奇與探險,我想這是日文與中文不巧的幽默,溫又柔且將之發揮至淋漓盡致,讀來像一部有聲書,也像看電影──尤其第一篇〈好來好去歌〉,沉靜地變化;跳躍式的進行,腦中不自覺地浮現黑白電影的畫面,節奏緩慢,分鏡特寫的呈現,將女主角貌似溫婉嫻靜、內心熱血沸騰的剛毅,表現得讓人印象深刻。

第二篇的〈來福之家〉則有完全不同的調性,整個陽光普照,春暖花開。像一部溫馨的家庭日劇。讀者能感受到與台灣大不同的文化與民族性,但認真思考後又覺得其實也沒有這麼大的差異,作者的文字把兩國的距離拉近了;將異族的隔閡推翻了;心打開了,愛才出得去、進得來。

 

閱讀本書的過程,不禁讓我想起數月前曾上過的一堂課。授課老師是在大學教授人類學的講師,課中她提到自己長年居住瑞典,女兒在瑞典出生、讀到幼稚園。瑞典的兒童從出生後就有一位專屬的護士照料你的孩子成長,並提供各種諮詢。她在孩子牙牙學語階段詢問護士:該以瑞典話教孩子嗎?護士強調:你用母語跟孩子交談就好,瑞典語到學校老師就會教了。於是她用台語與孩子溝通,連童話故事都用台語唸……。這一點究竟有無必要,就看這幾年來台灣新住民(外配)的大量湧入,經多年統計呈報,外配的孩子明顯出現:學業低成就、學習嚴重落後的情形。專家學者經研究觀察,結論是外籍媽媽並不以母語與孩子溝通,這造成親子問題、學習障礙。也許我們也不認為越南媽媽該教孩子越語;印尼新娘能與孩子說印尼話,但如果這外籍媽媽來自英美、歐洲或者就近的日本,你會不會覺得應該用母語教自己孩子?

 

語言不僅是溝通的工具,它是一個表徵、是一種身分,它讓人的存在有一個歸屬認同,當一個人找不到自我的定位,同時也沒了存在的價值。

 

本文同時發表於聯合文學:http://city.udn.com/78/5066792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